2015年,全市工業經濟工作總體要求是,全面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,堅持工業化核心戰略不動搖,圍繞“十二五”發展目標,推動產品高端化、制造智能化、發展集約化、產業綠色化,把轉方式調結構放到更加重要位置,做大工業總量,著力質量提升,培育重點產業,強化政策落實,努力推動工業經濟健康發展。全市規模工業實現增加值480億元,增長11%,工業投資增長20%,新增規模企業50戶,總數突破1060戶,億元企業達到460戶。
一、著力綠色發展
1、注重規劃引領。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《關于加快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的意見(試行)》(六發﹝2014﹞10號),出臺并認真落實工業綠色發展專項規劃,逐步建立符合綠色發展要求的工業評價考核體系。圍繞綠色基地、綠色園區、綠色項目狠抓綠色工業發展,著力將六安建設成為全省乃至全國的綠色食品加工基地、優質水源生產基地、鐵礦循環創新基地。加快推進霍邱經濟開發區國家級循環化改造示范試點園區建設,確保按計劃完成循環化改造33個子項目年度目標。
2、強化節能減排。嚴格執行國家淘汰落后產能和節能減排等政策,進一步強化工業節能,推廣節能產品,實施重點用能設備能效提升、工業揮發性有機污染物治理等專項行動,確保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超額完成“十二五”目標任務。圍繞節能改造、污染治理、循環利用、工業節水、綠色建材等,支持10個節能環保重點項目建設。
3、抓好綠色示范。圍繞生產過程清潔化、資源利用高效化、環境影響最小化的目標,制定綠色工業企業認定辦法,全年優選10家企業進行示范引導。提升企業資源綜合利用和清潔生產水平,力爭全年認定資源綜合利用產品20個,實施工業清潔生產示范項目2個以上。
二、突出重點產業
4、夯實主導產業。以鐵礦開采及深加工和農產品加工“雙千億元”產業為引領,以汽車及零部件、紡織服裝、機電家電、新型建材、能源5個百億元產業為重點扶大做強,力爭七大主導產業占規模工業比重超過75%。圍繞電機、齒輪、變速箱、綠色食品、童車生產等優勢行業,組建行業協會,加強行業自律,促進產業整體提升,打造產業競爭優勢。
5、培育新興產業。堅持優化增量和調整存量并舉,進一步做大增量,加快培育高成長性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,重點發展高端裝備制造、綠色有機食品、電子信息和節能環保4大產業,積極培育生物、新材料、新能源3大產業,力爭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達到300億元。
6、壯大產業龍頭。統籌各方,多措并舉,整合各種資源,堅持傳統產業新興化和新興產業規;鲩L產業鏈、做大產業群,加速形成具有一定競爭力的主導產業體系。圍繞產業集聚,通過推動重點企業實施聯合重組、技改升級、上市擴張等,力爭每個重點產業培育2-3戶技術領先、品牌知名、創新能力強、引領產業升級的大型企業集團。
三、擴大有效投入
7、擴大投資總量。持續擴大有效投入,充分發揮投資對工業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。圍繞優勢產業,進一步加大與央企、知名民企對接力度,加速簽約項目轉化實施,引入行業龍頭帶動重點行業整體水平提升。組織編制“十三五”工業發展規劃,統籌推進項目謀劃和調度實施,推動籌建項目盡快開工、在談項目盡早落地,保持投資穩定增長,力爭2015年工業投資額達到540億元。
8、突出技術改造。充分利用技術改造投資省、技術新、消耗低、工期短、見效快等優點,采用新技術、新工藝、新裝備,淘汰落后產能,提高生產效率,實現技術進步,推動產品升級。鼓勵企業采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對傳統生產線進行改造,以機器裝備代替人工作業,提高自動化水平。以深入開展技術改造年建設為重點,實施技改項目150個,重點抓好80個投資額1000萬元以上技術改造項目,力爭全年完成技術改造投資200億元,全市技術改造投資占全市工業投資比重較上年提升10個百分點。
9、狠抓項目進度。進一步加快項目進度,完善重大工業項目協調機制,切實做到高層次介入、高頻次調度、高標準要求。組織力量全力推進首礦大昌300萬噸鐵礦深加工、應流高端裝備制造、金日盛云母深加工、華電三期2×100萬千瓦超臨界燃煤發電、金寨抽水蓄能電站、華潤啤酒和水飲品雙百萬噸、迎駕百億工業園、新加坡創意生態工業園、中興產業園、中至信家具、勝利精密制造、博微長安產業園、中創信測、金寨鉬礦加工產業園等重大項目建設。
四、推動企業轉型
10、致力專精特新。準確把握經濟新常態特征,支持企業走“專業化、精細化、特色化、新穎化、綠色化”發展之路。制定出臺市級專精特新企業認定標準和獎勵辦法,引導企業進一步突出主業、做優產品,優化企業內部資源配置,鼓勵企業圍繞核心技術和關鍵產品,在產業鏈、細分領域和細分市場占據制高點,在市場競爭中發揮優勢。
11、推動技術創新。提升企業科技研發及設計能力,培育壯大一批創新型領軍企業。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,新認定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20家,省級新產品10項。引導龍頭企業自建或聯合科研院所、高等院校共建企業技術中心、工程技術中心,培育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家,省、市級企業技術中心15家。組織實施20項技術創新項目,力爭認定2-3家省技術創新示范企業。鼓勵有條件的大中型企業設立設計中心,全年爭取獲批2個省級工業設計中心。加快六安大學科技園建設,完善落實各項政策措施,制定入園孵化企業條件和標準。
12、塑造品牌質量。持續加強質量品牌建設,引導企業專注質量、創新研發、打造品牌,全年爭創中國馳名商標、安徽名牌產品和著名商標共20項。著力提升企業標準化水平,引導企業重視標準制定,積極培育工業和信息化領域標準化示范企業。加強政策引導,提高專利創造質量,力爭全年發明專利申請量達1100件以上、授權量達115件以上。
五、提升兩化融合
13、促進深度融合。貫徹實施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專項行動計劃,實施中小企業信息化推進工程,促進互聯網、物聯網與現代制造業相融合。以推進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,促進重點裝備、生產過程、制造工藝、管理服務智能化,提高重大成套設備及生產線系統信息化集成水平,選擇基礎好的企業培育智能工廠和數字化車間。全年抓好10個兩化融合示范項目進行示范引導,力爭培育省、市級兩化融合示范企業25家。
14、推進信息應用。進一步完善面向中小微企業的信息化服務體系,支持在研發設計、生產制造、經營管理、市場營銷等環節的信息化應用。鼓勵骨干企業建立電子商務平臺,支持有條件的企業開展跨境電子商務應用,引導中小企業依托第三方電子商務服務平臺開展業務,拓展B2B、B2C、O2O等模式在工業企業的應用,切實增強企業發展活力。加強寬帶網絡基礎設施建設,積極培育省級信息產品創新中心,努力爭創國家級信息消費試點城市。
六、推進園區升級
15、彰顯園區特色。繼續抓好“一軸兩翼五大金三角”,強化合六工業走廊主軸。各級開發區要進一步優化園區規劃,分別明確1個首位產業和2個主導產業,強力推進,錯位發展。推進鄉鎮工業集中區整合集約發展,進一步加快企業集聚,按照布局合理、特色鮮明、用地集約、生態環保的原則,支持全市16個產業集群專業鎮建設。
16、提升集約水平。嚴格執行園區準入標準,進一步健全和優化園區考評體系,提高投資強度、稅收貢獻、產業集中度、新興產業比重、自我配套能力等指標權重。推進土地集約節約利用,推廣建設標準化廠房、孵化器和創業基地,完善項目用地供應雙向約束機制,清理閑置土地,盤活存量,優化增量。加快推進城區工業企業“退城進園”,重點推進博微長安、星瑞齒輪等企業進園工作。
17、推進園區轉型。積極搭建園區信息服務平臺,加快建設省級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、“智慧園區”、省級兩化融合示范園區。探索創新工業園區開發模式,推動壽縣蜀山現代產業園、舒城包河現代產業園加快建設;積極引入工業地產,引導有實力的企業打造園中園。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,全力推動固定資產投入少、影響力大、收益高、帶動力強的總部經濟引入。力爭省級以上經濟開發區規模工業增加值占全市總量的65%以上。
七、強化發展保障
18、加強企業幫扶。全面落實中央、省、市促進工業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,分級制定各類幫扶政策。組織開展“暖企專項行動”,推動政策進縣區、進園區、進企業,加強跟蹤問效,確保各項政策落到實處。堅持一月一次調度分析,一季一次現場辦公,對重點企業繼續采取“一企一策”辦法,及時解決企業運行中的突出問題。
19、著力財政引導。切實提升各級財政支持力度,制定完善工業扶持政策,引導產業轉型升級。繼續完善市級工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辦法,進一步擴大市級工業發展專項資金規模。全年篩選15項技術改造示范項目、10個兩化融合示范項目,每個項目市財政分別給予20萬元、10萬元獎勵。對當年認定為省級軟件企業的,由市財政給予10萬元獎勵;對獲得省級軟件產品登記的市財政給予每個5萬元獎勵。對新認定為省級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的,由市財政分別給予所在縣區20萬元資助,專項用于產業基地建設。
20、緩解要素制約。認真落實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有關政策,扎實推進政銀企合作,加快金融產品創新,強化督查指導,引導金融機構加大有效信貸投放,最大程度地解決企業普遍存在的資金難問題。進一步增強各級工業投資及擔保平臺融資能力,支持市工投公司延伸業務范圍,加大股權投資力度,撬動創投10億元,幫助骨干企業融資超過10億元,幫助中小企業過橋接續10億元。大力推動直接融資,充分利用好多層次資本市場,強化培訓指導,幫助優質企業完善公司治理結構,力爭全年直接融資20億元。通過“就業直通車”、“春風行動”、送崗下鄉等方式,組織人力資源供需銜接。
21、強化組織領導。各級黨委政府要以抓鐵有痕、踏石留印的干勁,把發展工業作為強市富民的根本抓手,堅持工業化核心戰略不動搖,精力向工業集中,資源向工業傾斜,關心工業、支持工業、推動工業。要全面提高落實力與執行力,著力轉變作風,細化分解任務,縣區黨政負責人要重點聯系投資超億元的重大項目,有關部門要站在全局的高度,主動幫助企業謀發展、解憂難。全市上下要把工業作為主戰場,凝心聚力,營造狠抓工業、緊抓企業、促進創業、傾力幫扶的濃厚氛圍,推動六安工業經濟轉型升級、提質增效、加快發展。